第二大段 列祖的历史(12-50章)

Ⅰ亚伯拉罕(12:1-25:18)

六、信心历程之六--亚伯拉罕面对神审判所多玛与蛾摩拉(18:1-20:18)

亚伯拉罕更改了名字,又行了割礼,立志与世界、偶像及罪恶划清界线,这是他信心历程的又一新的起点。就在这时,三位天使带来了两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明年的这个时候,他将要成为人父;所多玛和蛾摩拉罪恶深重,将受到神的审判。亚伯拉罕对神的启示有何反应?

1.亚伯拉罕与神的使者(18:1-33)

本章经文中有"三位使者"向亚伯拉罕显现,比其他章节中多了两位(参12:1-4,6-9;13:14-17;15:1-21;17:1-27),可见这段经文中所记载的内容事关重大。这章经文主要记载两件大事:一是神向亚伯拉罕夫妇重申明年必将生子(9-15),此事涉及到基督将出自亚伯拉罕的后裔而道成肉身成为人类救主的预言(参18:18);二是神巡察所多玛和蛾摩拉诸城的罪恶的情形(18:20-21,参犹7)。

至于"三位天使"究竟是谁?我们从18:17、20、26;19:24等经文中可知,这三位天使中有一位是"耶和华",也就是新约的耶稣,其他两位是一般的天使(18:22;19:1)。这也是旧约时代神以人的样式向人显现的一个实例。《约翰福音》1章18节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有解经家认为,旧约时代神的出现也是耶稣基督的出现。 本章经文一开头就让我们看到亚伯拉罕与神的使者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①神的忠仆的模式(18:1-8)

我们从亚伯拉罕接待神的使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态度,可将神的忠心仆人的模式归纳为几个方面--

A.抓住机会,乐意侍奉神 "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2中)。

一个"跑"字,形象地刻划了亚伯拉罕不失时机地侍奉神的态度。神的出现不是长驻不逝,而是转瞬即退的。神选择了一个闷热的天气向亚伯拉罕显现,就是要试验他的忠诚程度。正在帐棚口憩息的亚伯拉罕一见到神就飞快地跑过去侍奉,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马太福音》26章记载伯大尼的马利亚"趁着耶稣坐席的时候",打破玉瓶用"极贵的香膏"膏主耶稣的头,博得主的高度赞扬。新约圣经中膏主的还有其他两例。一是《约翰福音》19章中的尼哥底母,"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来膏主耶稣的尸身;二是《路加福音》24章中记载的几个妇女,在"天黑的时候"拿着香料到坟墓去膏耶稣的身体,可是耶稣基督已经复活了,坟墓已经空了。同样是膏主,同样是爱主,却有不同的结果,问题在于有无抓住机会。

B.知道侍奉神是蒙恩的机会(3-4上)

"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3-4)。

亚伯拉罕把侍奉神看成是蒙恩的机会。无独有偶,施洗约翰为救主耶稣作见证时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指耶稣),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约1:27)。神要人侍奉他,不是出于自私和专制,而是为了让人分享他的恩典。所以,侍奉主不是吃苦、吃亏、受屈的事,而是蒙恩的机会。

C.谦卑恭敬的侍奉(2-4)

亚伯拉罕见到三位天使时,不但"俯伏在地",而且称自己是"仆人",还预备水为他们"洗脚"。亚伯拉罕本是个"金、银、牲畜极多"(13:2),奴仆成群的富有牧主,除了"大马色人以利以谢"(15:2下)之外,还拥有别的许多"用银子从外人买的"(17:27中)奴隶。但为了侍奉神,他甘愿从"尊贵的父"降格为奴仆,亲手干起本该由下人做的琐碎的事情。

耶稣基督的谦卑与仁爱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为了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他不仅从"至尊之处"降卑到马槽,受难前夜还亲手为门徒洗脚,也为卖他的仇敌洗脚。从主基督和亚伯拉罕身上我们悟到:越是卑微的事越能彰显神的荣耀!

D.牺牲上好的侍奉(7-8)

亚伯拉罕预备了"三细亚细面"调和作成的"饼"(6)、"又嫩又好的牛犊"(7)"奶油和奶"(8上)款待神的使者,自己却滴水未沾,"站在旁边"(8下)侍候。这是无私的奉献,完全的奉献,牺牲上好的奉献! 侍奉是蒙恩者当尽的本份,同时也是要作出牺牲的。这个牺牲包括光阴、财物、劳力,甚至生命。但这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林后9:6)

②论撒拉在明年按时生子(18:9-15)

A.重申神的应许(9-10)

"到明年这时候……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10),本节经文是重申17:21的应许。神为什么要重申他的应许?一方面是强调神做事的负责性;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当时的亚伯拉罕和撒拉的心"信得太迟钝了"(路24:25),他们对神的应许有疑惑,故再次提醒他们;同时也是强调这位从应许而生的以撒在神的永远计划中的重要地位,故有圣经学者把以撒预表为新约的耶稣基督。

B.两种不同的笑(12-13)

面对神的应许,亚伯拉罕和撒拉都生发出"笑",但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笑。亚伯拉罕的"喜笑"是复杂的笑,既有感恩的心理,又有疑惑的成分(参17:17)。而撒拉的"暗笑"则完全是对神的应许的一种嘲笑,故受到神的责备。

撒拉为什么敢嘲笑神的应许?或许是亚伯拉罕尚未将神的应许(17:16、19)告诉她,使她对这突如其来的喜讯感到莫名其妙;或许是她纯粹从生理的角度来判断事情的可能性(18:11、12下)。

C.伟大的金言(14节,对照11节)

因着撒拉的怀疑,神赐下了圣经中最伟大的金言--"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14)这金言在后来的经文中常被引用。在《耶利米书》中成了探讨神的"无所不能"的一段开场白(耶32:17-27);《撒迦利亚书》8:6(希伯来文)也再度引用此金言。

这金言是在亚伯拉罕和撒拉信心软弱时点明的,从中可看出神的无限体恤不住的爱。这金言已成了历史上蒙恩的人,蒙爱的教会的金科玉律和生命经历。世上只所以有难成的事,一是我们依靠神不够,二是神成全的时候还未到。如果我们绝对依靠神,就没有难成的事。

③论天使巡察所多玛蛾摩拉(18:16-21)

A.神的关注(20-21)

神密切关注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人的心思意念(参诗139:23-24)。神亲自巡察所多玛蛾摩拉,这表明神做事的绝对负责,实行审判的公平和公义。

B.神的启示(16-17)

纵观历史,神凡执行重大的审判,是从不搞突然袭击的,而总是预先将"又大又难的事"(耶33:3下)启示给他忠心的仆人的。温习5章21节至7章的经文,我们知道早在挪亚时代,神在降下洪水之前九百六十九年,就已启示以诺给他的儿子起名为玛土撒拉(名意为"他死了洪水就来了")。而在玛土撒拉去世前的一百二十年又启示挪亚造方舟,将洪水的信息又传播了一个多世纪。此外,41:28-31的经文记载,神曾启示约瑟埃及将有七年的大饥荒;从《路加福音》21:20-24中我们还知道神也曾将耶路撒冷大灾难的结局启示给使徒……可是,有谁明白神的良苦用心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埋怨神审判的威严呢?

"耶和华说:'我所要作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17)

神为什么要将如此重大的事预先告诉亚伯拉罕呢?解经家一般认为有三重意义:

a.这与神拯救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有关(参13-14章),因为罗得住在所多玛;

b.因亚伯拉罕是个义人(15:6;雅2:23);

c.因亚伯拉罕是神的朋友(代下20:7;赛41:8;约15:15)。

C.神的朋友 从圣经中可知,基督教会的独特之处,就是信徒可以与神成为朋友。在本段经文中,我们看到神与亚伯拉罕为友的奇妙关系。那么成为神的朋友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a.神的朋友要能看见神的计划(1,20-21)

主耶稣对门徒说:"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15:15)

知不知道神所要作的事,是衡量我们与神的关系如何的标准,神把审判所多玛的重大计划向亚伯拉罕陈明了,说明亚伯拉罕与神的关系非同一般。

b.神的朋友必得神的眷顾

"我眷顾他……"(19上),"眷顾"在原文中含有"认识"、"照管"的意思。如果是神的朋友,神不仅会眷顾他,还会用恩典、能力托住他,即使在危难之时,也会使他安然无恙的,旧约时的但以理与他的三个朋友,因着神的同在而平安地度过烈火窑和狮子坑的难关就是很好的例证。

c.神的朋友必要像神

神对他的朋友要求很严--"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19中)。主耶稣也告诫门徒说:"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路24:48)

④亚伯拉罕的态度(18:22-33)

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亚伯拉罕对神、对己、对人的三种不同态度。

A.对神的态度

两位天使离开了,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22)

这是一种单独与神交通的生活。神之所以做事不瞒着亚伯拉罕,就是因为亚伯拉罕有这种执著的"晤对"的追求。一个人属灵生命的成熟老练是和他与神"晤对"的时间长短成正比的。

B.对己的态度

亚伯拉罕称自己是"灰尘"(27),这不等于他真的一文不值,而是他发现了神人之间的天壤之别。一个人越是面对神,越是会认识神的无限、永恒和伟大,越是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和无能。

使徒保罗也是如此,随着他对神的认识加深,对自己对世界看得也更透彻。他对自己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a."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林前15:9);

b."我本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弗3:8);

c."……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提前1:15下-16上)。

愿我们都能这样认识自己!

C.对人的态度(24-33)

这段经文中记载亚伯拉罕连续六次向神祈求的动人故事。亚伯拉罕不只是为自己的侄儿罗得代求,也为所多玛全城的人不被剿灭而向神讨价还价地祈求。他的爱心感动了神,答应他"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32下)

亚伯拉罕满以为所多玛城会得救了,因为这已是极限的数字了。然而,他的心实在是太善良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城市竟会连一个真正的义人也没有。神让罗得夫妇与他们的两个女儿逃命,并不是他们够得上义人的标准,而完全是神的慈爱与怜悯。

2.神施行审判(19:1-38)

这一章记载神对于道德堕落的"迦南文明"所施行的审判。同时更是向所有像所多玛人一样生活的人提出严厉的警告:难以使罗得离开所多玛,也难以使所多玛离开罪恶。罗得及其家人迷恋所多玛城的享受,故也沾染了所多玛人的罪恶,全城陷入罪恶的深渊,神除了对所多玛城施行公义的审判外别无选择。 本章经文中有两组鲜明的对比。

一是罗得与亚伯拉罕的对比--

罗得:只有短暂的眼光,没有高瞻远瞩的异象。

彼得曾说过:"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2:11)但罗得没有这个远象,贪得无厌地拼命抓啊抓,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抓住短暂的弃了永恒的;看不到人生的短暂,看不到人所拥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代替神管理管理而已,落了个可悲而又可怜的结果。 亚伯拉罕:站在代祷的地方,过着有见证的"帐棚"生活。

使徒保罗曾说过:"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5:1)

亚伯拉罕深知帐棚生活的意义,身居希伯伦高地,一边搭帐棚,一边筑祭坛,所以他的生活平安而充实。

二是所多玛城与希伯仑高地的对比--

所多玛:有世界的丰富,却无安全感,更充满腐败(13:10;14:1-16;18:20-21)。

希伯仑高地:虽无平原的滋润,但充满平安,更享受神人的密交(13:18;19:27)。

平原与高地本无所谓好歹,关键在于有无神的同在。若有神的同在,险峻的高山也会成为平川;若无神的同在,平原也会变得高高低低,弯弯曲曲。

本章有两个值得深思的素材: 逐渐的嬗变--罗得和他的家庭,渐渐离开神的同在,渐渐走向世界,渐渐发迹;

突然的毁灭--坚固、富有的城市瞬间销毁于硫磺与烈火之中。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本章经文。

①天使营救罗得(19:1-23)

A.天使探访(1-3)

天使探访所多玛城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巡察所多玛城的恶行(18:21)。从后面经文中可知,该城的罪恶实在是到了天诛地灭的地步了。二是悦纳亚伯拉罕的祷告(18:23-32),拯救罗得及其家眷。而此时的罗得正在干什么呢?

a."正坐在所多玛城门口"(1中

城门口是当时的一些有名望的人或官员出入的地方(参19:1;申16:18;21:19;书20:4),因为城门口是会众聚集的地方(参箴31:23;得4:11)。可见罗得并没有从被四王掳掠的事中吸取教训,他已经被当时的所多玛人的生活方式所同化。

b.热情、真诚地接待天使(1下-3)

虽然罗得热情邀请天使到他家住宿,但天使见他与世人同流,向他泼了一盆冷水(2下)。后因罗得情词迫切的请求,加之碍于亚伯拉罕的情面,这才进他们的家。或许就是因着罗得接待天使的缘故,使徒彼得称他为"义人罗得"(彼后2:7)

接待天使就是接待神,这可从罗得的蒙拯救史实中看到。这种追求是何等的重要,尤其对于一个罪人,更是刻不容缓的事。罗得若不是以最高的礼仪接待神,也将与所多玛人一起毁于硫磺火海。

B.可怕的罪行(4-9)

圣经用简略的几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所多玛全民淫乱的罪行。神对人类的审判,最严厉的莫过于挪亚时代的洪水毁灭大地和亚伯拉罕时代的硫磺火毁灭所多玛与蛾摩拉城。为何淫乱罪的性质这样严重呢?因为"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林前6:18)人,是神创造中的创造,群体的破坏神的最宝贵的创造,更是罪责难逃!

所多玛人淫乱的方式有两种--

a.同性恋(4-5)

英文钦定本中把欲施兽行的暴民译为"所多玛的男人",而两位天使是以男人的形象出现的。"任我们所为"(5),原文有"苟合"之意(赛3:9;利18:22;士19:22-24),故所多玛城"连老带少"犯的是同性恋罪。这种罪不但违背人性、人的正常功能,还违背神造人的目的,神造人时说的是"丈夫和妻子成为一体",没有说"男人与男人成为一体",所以这罪是罪中之罪,理当受到神的毁灭性的审判。

b.公开行淫(6-9)

罗得为了保护客人的安全,向那些暴民提出了使人瞠目结舌的交换条件--"我有两个女儿,还是处女,容我领出来,任凭你们的心愿而行"(8)

。这不但揭露了当时存在公开行淫的罪行,也暴露出罗得的道德观念已受当地人的影响。有人把罗得的此话理解成是不惜牺牲两个女儿的贞操而保护天使的圣洁的义举,实为谬论。因为以罪恶的行为来解决罪恶问题,本身就是犯罪。唯有倚靠神,求神用圣洁的方法来审判罪行才是正确的途径。

C.大能的举动(10-11)

面对恶人嚣张的气焰和罗得错误的处事方法,天使彰显了神的公义和大能。天使把罗得拉进门,使门外的恶人"眼都昏迷"(11),阻止了他们的恶行。其他经文中也有用障眼法的,例如《列王记下》6:18与《使徒行传》13:8-11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D.神的慈爱与警告(12-14)

"你这里还有什么人吗?"(12)

这是神完备的爱。神爱他的子民,也爱他的家眷,从不漏过一个可以挽救的人。

"我们要毁灭这地方"(13上)。

这是神发出的最严厉的警告。神一向视罪恶为严肃的事,因神是忌邪的神,神是圣洁的神。但罗得的女婿们"却以为他说的是戏言"(14下),这既说明人的悖逆性与麻木性,同时也说明罗得平时在女婿们面前戏言过多,就像童话故事中喊"狼来了"的孩子,关键时刻没人理睬。

E.紧急救拔(15-23)

警告并没有引起罗得的重视,天使催逼罗得(15),体现了神急迫的爱。但在这生死关头,"罗得迟延不走"(16上),还迷恋这个世界,真可谓爱财如命。于是,两个天使两只手各抓住一个"把他们领出来"(16中)。天使救罗得一家四口人,就像是"从火中抢出来"(犹23)一般。这是神强制的行动,没有经过商量的行动,这是仁至义尽的爱!

当天使把罗得及其家人"安置在城外"(16下)后,又命令他们"往山上逃跑"(17)。但过惯了平原生活的罗得,连爬山这点苦都受不了,在这十万火急的情况下还说什么"我不能逃到山上去"(19),哀求逃到"又小又近"(20)的小城。面对这么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天使只得迁就--"这事我也应允你"(21)。

这是神勉强的许可,也是神对人的三个旨意中的第二个旨意。神的三个旨意是什么?

第一是"命定"旨意,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第二是"许可"旨意,指在不影响神荣耀的情况下勉强的同意;

第三是"任凭"旨意,虽然你毋须受束缚,但神的"任凭"却是最可怕的。

②所多玛的毁灭及其教训(19:24-29)

当罗得一家逃到琐珥后(这是天使应允罗得的祈求而设的逃城),神就立刻用硫磺与火毁灭所多玛、蛾摩拉城和全平原。这是神发大怒的时候到了。在这之前,神曾对所多玛与蛾摩拉有过教训。14章中神曾藉四王掳掠所多玛、蛾摩拉与罗得,向他们提出过警告,但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结果神的审判不可避免地降临了。

史学家认为24-25节经文中,神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用的是两股势不可挡的烈焰。一股是"硫磺",可能是从储存在地底下的"石漆坑"(参14:10)中爆发出的;另一股是"火",是从天而降的烈火(参王上19:12)。

罗得的妻子违背天使"不可回头看"(17中)的禁令,刹那间便变为一根又臭又涩的盐柱。罗得妻子回头看不仅是迷恋物质世界,更是不顺从神的顽梗天性的表现。人有个通病,好的要往后看,歹的也要往后看。得胜的往后看是沉醉于过去成功的得意;犯罪的往后看是耽乐于过去罪恶之毒瘾。基督徒要记住主耶稣的教导:"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9:62),当"快跑跟随你"(歌1:4)。

罗得妻子怎么会变成"盐柱"?解经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神迹性的刑罚的结果;另一种认为是罗得的妻子转身回头看时,被熊熊燃烧的硫磺、硝烟、雷电和石漆溶浆裹住窒息而死,凝固后呈柱状。因石漆是盐性的,故成了"盐柱"。

③蒙神垂听的祈祷(19:27-29)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在高地上,就是他"从前站在耶和华面前的地方"(27)观看这毁灭性的惨景,方知那座城里竟连十个义人也没有,这使他感慨万分。罗得与他家人的得救不是他们本身的"义",而是神垂听了亚伯拉罕的祷告,"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下)

3.罗得的晚景(19:30-38)

①出尔反尔的举动(30)

从前面的经文中我们知道罗得勉强改变神的使者"往山上逃跑"的命令,要求逃到琐珥。可一会儿又令人费解地"怕住在琐珥……从琐珥上去住在山里。"(30)也许是怕硫磺火会殃及琐珥这个"又小又近"的城邑吧。一个失去神的同在,失去内心平安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像惊弓之鸟一样惶惶不安的。

②罪恶的延伸(30:31-38)

这段经文毫不留情地记录了罗得的两个女儿令人作呕的乱伦行为。虽然罗得不是自觉地参与,他的两个女儿也不是为了肉欲的享受而与父亲同寝;虽然他的两个女儿在所多玛这个大染缸里还保持着清白的处女身,但所多玛人的淫乱罪已在她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全城只剩下父女三人的情况下,她们不是向神呼救,而是自然而然地效法所多玛人的罪行,以最原始的违反伦理道德的手段"存留后裔"(32)。

其结果是罪恶无限延伸,因为她们的后裔世代与选民为敌。最糟糕的是她们的后裔引诱以色列民在肉体上行淫(参民25章巴力毗珥事件)和在信仰上陷入异教(参利18:21摩洛教)。

罗得俩女的后裔及名意:

摩押--"从父亲所生"之意,为罗得的大女儿所生,他是摩押人的始祖。耶稣基督家谱中的路得("美丽"之意)是他的后裔(路4:10;太1:5)。

便亚米--"我的亲族之子"之意,为罗得小女儿所生,是亚扪("含糊"之意)人的始祖。这族人世居摩押族之北、南约但河及死海之东。耶稣基督家谱中的罗波安母亲拿玛("心悦"之意)是亚扪族人(代下12:13;太1:7)。

路得和拿玛为何有份于主基督的家谱?一是说明神的怜悯及基督道成肉身的存心卑微(腓2:6-8);二是说明人只要存心悔改,真心遵行神的旨意,就必蒙神的悦纳,成为蒙爱的人。

③"屋子"、"洞"与"帐棚"

罗得晚年以洞为屋,实在凄惨。罗得原先在所多玛营造的屋子一定极为舒适、华丽,否则他不会那样踟蹰不前,而现在却只能龟缩在豺狼虎豹野兽蜷伏的洞穴里偷生。罗得的悲剧性结局不仅在于环境的变迁,更在于灵性的堕落。他想赢得世界,结果输得精光,甚至连自己的身子都赔上了,行尸走肉般地任凭两个女儿反复折腾。

4.亚伯拉罕与亚比米勒(20:1-18)

本章经文再次记录了亚伯拉罕的软弱和犯罪,这进一步地证实圣经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公正性。即使是对于亚伯拉罕这样一个信心伟人,他的功与过都一一予以昭示,毫不隐讳。

①亚伯拉罕再次说谎(20:1-2)

亚伯拉罕在南迁到基拉耳的时候与撒拉故伎重演,再次谎称兄妹。亚伯拉罕说谎是基于以下原因--

A.此次南迁(这已是第三次的南迁)未经祷告,没有神的同在,置身于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心中感到惶恐;

B.担心"不惧怕神"(11)的基拉耳人会作出不惧怕神的事,他从所多玛城的全民行淫联想到基拉耳人也会如此行,而撒拉的漂亮始终成为他的心病,成为他生命安全的威胁;

C.他所在的希伯仑幔利离所多玛与蛾摩拉不远,当他目睹这两个城市被硫磺火焚烧后的惨状,心中产生莫名的恐惧,带着撒拉悄悄地离开了。

基拉耳:"停止"及"寄居地"之意。距迦萨以南约12哩,距希伯仑约50哩(参10:19;26:6),是非利士人的古城。

②神警告亚比米勒(20:3-7)

在这里,神以"梦"这个特殊的显现方式警告亚比米勒。有人认为神太偏袒亚伯拉罕了,明明是亚伯拉罕做错事,却责备亚比米勒。但这是就事论事的认识法。神是公义、圣洁的,神爱亚伯拉罕,也爱亚比米勒。神责备亚比米勒是为了拦阻他,不容他玷污"众人之母"撒拉。这既保护了撒拉的洁净,也保护了亚比米勒和他的国家的命运,免得他与"所有的人"因得罪神而遭受"都必要死"(7)的大灾难。

怎么理解神在梦中向人启示或警告?古时候,因为圣经尚未成书,神常藉着异梦或异象启示人。据不完全统计,新旧约共记有二十一个异梦,其中旧约十五个,新约六个。

旧约的十五个异梦:

创20:3

创28:12

创31:10

创31:24

创37:5

创37:9

创40:5(酒政)

创40:5(膳长)

创41:1

创41:5

士7:13

王上3:5

但2:3

但4:5

但7:1

新约的六个异梦:

太1:20

太2:12

太2:13

太2:19

太2:22

太27:19

20:7中,神称亚伯拉罕为"先知",这是圣经首次使用这个称谓。"先知"的意思是"一个为神发言的人"(参出4:14-16;7:1)。亚伯拉罕从神那里接受信息,并为他发言。神不但称亚伯拉罕为"先知",而且提出,亚伯拉罕要为亚比米勒祷告,而且,惟有这位先知的祷告,才能救亚比米勒的性命(20:7)。

查考圣经,我们不难发现,亚伯拉罕在神面前有七重身份:

选民的始祖(17:6-8)

多国之父(17:4-5)

信心之父(罗4:11)

神的朋友(赛41:8;代下20:7)

君王(17:4-6)

祭司(15:9-10)

先知(20:7)

 

③亚比米勒责备亚伯拉罕(20:8-13)

虽然亚比米勒自以为娶撒拉是"心正手洁的"(5),但当神在梦中将真相告诉他,并晓之利害关系以后,他便刻不容缓地"清早……召了众臣仆来……他们都甚惧怕。"(8)可见外邦君王也有遵神旨意的一面,他并不是亚伯拉罕想象的那种"总不惧怕神"(11)的人。这使我们看到,如果失去神的同在,便会无限地夸大环境的险恶,以虚幻的凶像将自己击倒。

当亚比米勒对亚伯拉罕进行咄咄逼人的责问时,亚伯拉罕的辩白是些软弱无力的陈词滥调(11-12)。当人靠自己时,是何等的软弱。

④亚比米勒宽待亚伯拉罕(20:14-18)

亚比米勒严词谴责亚伯拉罕后,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仅向亚伯拉罕赠送大量财物,接纳他成为永久居民(14-15),还向他赔偿名誉损失费(16)。这不是亚伯拉罕的答辩有力,也不是亚比米勒的良心忏悔,而是神的威慑作用。但无论如何,亚比米勒比起亚伯拉罕先前的对手埃及的法老要开明得多,宽厚得多的。法老不情愿地破了一笔财,用打发叫化子般的厌恶心情驱逐亚伯拉罕离境,而亚比米勒却以朋友之谊善待亚伯拉罕。结果是皆大欢喜--先知亚伯拉罕的祷告蒙神垂听,亚比米勒家所有的妇女都恢复了生育机能(17-18)。神对知错就改的人的恩典是无比宽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