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主题、观点与角度

  有一次,一位主日学老师问课室内的小朋友们:“为什么以利亚在迦密山顶献祭时,吩咐人把水倒在切块的牛肉上?”(参王上18:33)一个小朋友回答说:“做牛肉汤嘛。”小孩子用自己有限的背景解释圣经,许多时候我们也是一样。

  孔融让梨是中国人从小便熟识的标准好儿童的故事。“哥哥吃大梨,弟弟吃小梨”是中国传统谦让的美德。孔融从小便是那么乖,那么懂事。倘若你对美国的华裔讲这个孔融的故事,你得到的反应将会是:“这多么不公道(unfair)。为什么小的就得吃小梨?为什么不可以将大梨与小梨各切一半,一人分一份?简直是欺压弱小嘛。”不同的环境,风俗与价值会影夏慊个人对事物的见解。

  对一个初次读圣经的中国人说来,约翰福音第2章耶稣在迦拿婚宴中的一段话实在极难接受。圣经记载他对母亲马利亚说:“母亲(原文做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2:4)他看到耶稣竟然称母亲为“妇人”,更说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这种话,他会觉得耶稣简直是大逆不道,不是中国人的五伦教训所能容忍的。所以有些中国人看到这段话便开始排斥基督教。但是,同样的一段故事对基督徒而言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我们明白神原本就应在一切事上居首位,超过一切的人际关系,而且在神的工作上,任何人都不应插手管属乎神的事。这也是显出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他对圣经的了解与态度。

  严重的是,这类的现象并不一定是人们故意曲解;事实上有时是出乎潜意识自然的反应。近代心理学家曾让不同的人看同样的一幅图画,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内容,有人看到是一些静物,有人看到的是几何图案,有人看到是动物,也有人看到人类,读圣经时我们也发现类似的现象。人心中有什么,便看到什么。例如,十八九世纪有不少学者研究耶稣的生平,可是他们心目中的耶稣研究的成果,却正是他们当代流行的哲学思想中的理想中的理想人物。

  这一类的现象,都表现出人会以主观代替了客观,在研读圣经上是极危险的现象,在这一章,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研读圣经的基本认识,希望借着这些基本认识帮助读者掌握到圣经的主题与角度的问题。读任何一本书,必须先了解那本书的基本性质主题,要尝试从历史课本找到爱因斯但相对论的详细内容,固然不容易,在物理学课本中找二次大战的历史也同样困难。即使是同样性质的书,还是会因为作者旨趣的不同而有差异,邱吉尔的二次大战回忆录固然是历史资料,他却没有兴趣详细讲论中日八年战争的历史。同样,研圣经,对圣经基本的旨趣与主题也必须有所认识。

一.圣经是神讲论人得救真道的书籍

  保罗曾经为圣经的内容下了一个定义:“这圣经能使你因信耶稣基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5-16)在保罗时代,他所说的“圣经”所指的当然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旧约;在现代的应用上,却是可以包括整本新旧约的圣经。他告诉我们圣经是神的默示,也就是说,圣经是神所说的话;这话的目的,是叫人有得救的智慧,而得到这智慧的方法则是相信耶稣基督。在第二大段,我们会较仔细地谈论圣经的内容。现在让我们先看看近代一般人所犯的错误。

  现代人读经一个易犯的错误是将圣经当作科学书籍。这种情形可以从二个现象观察到。第一,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不论中外,读旧约圣经时,翻开旧约的第一页便发生问题。在创世记第一章,圣经便开宗明义地说:“起初,神创造天地。”然后记述神如何在七天中完成他的创造。浮现在知识分子脑中的问题便是:这与进化论根本是冲突的。跟着,非基督徒便认为圣经怪诞无凭,基督徒则要研究经文中一“日”是否24小时,1章1节与2节中有否时间的分隔,进化论是否可信……等等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少则三五天的时间,多起来穷一生的时间也不一定找到答案。

  另一个与科学有关的,便是有些人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圣经的历史。例如,有人仔细比较福音书的记载,发现福音书中的事迹有些相同也有些有差异,于是努力整理出一个严谨的历史次序;也有人觉得差异太大,根本不承认福音书是历史。其实,福音书中主要的重点并不在乎历史次序,一个明显的例证是马太与路加记载主耶稣受试探的过程,第二第三个试探在二本书中的次序正是互相颠倒了(太4:1-11;路4:1-13)。这让我们看到,圣经在传达信息时并不认为历史细节的次序一定是那么重要。

  现代的华人受了儒家传统的影响,读圣经时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将圣经当做道德性的经书。表面上保罗在提摩太后书的话似乎是支持道德性经书的看法,因为他说圣经的一个功用是“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圣经真正的主题,却是要叫人“信主耶稣基督而得救”(参提后3:15;约5:39),一切的善行仅是遵行这途径的结果,而且一切善行也都是“属神的人”的行为,是他们听到神所说的话以后对神的反应。换言之,圣经不是一本讲论人际关系的书籍,而是讲论神与人在世界人群中交往的生活。

  说起来这个分别似乎相当抽像,也许笔者一个极遗憾的经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要紧的分别。有一次笔者在主日学向一班小朋友讲大卫与歌利亚这个著名的故事(撒上17章),我告诉他们:大卫在小时便顺服父亲,往危险的战场去探望哥哥们,他遇到别人不敢做的事,又勇敢地承担起来,杀死了歌利亚,为国除害,他是一个多么听话勇敢的小英雄。当时讲这故事的时候,满腔热诚,后来有机会仔细读这段圣经,真是惭愧极了,因为发现我根本没有抓到这段经文的主题与重心。撒上17:26分明说,大卫看到歌利亚骂阵时,他是看到歌利亚在骂永生神的军队,也是在辱骂神自己,用现代的说话,大卫在一个世界国际的战争中看到宗教的层面。当扫罗不放心大卫迎战时,撒上17:37又告诉我们:“耶和华救我脱离狮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脱离这非利士人的手。”换言之,严格地讲,这段“英雄事迹”原不在讲大卫的勇敢,而是在记述神如何救大卫和以色列人……永生神的军队脱离一个他们自己无力抗拒的力量,不论这力量是世上的野兽或与神对抗的人。我在主日学教的,是一个道德性经书的故事,圣经本身要传达的,却是神拯救人的大能及人专心倚靠神所产生的结果。

二.文化的影响

  在前面许多例举中,我们一再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样的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评价与反应,因为在有意无意之中,我们都受自己文化背景的影响,从那个文化背景观察事物,解释事物的意义,并且决定应有的行动。许多时候,由于自己生长在某一个文化之中,观察事物的方法,意义的解释以及行动都成为“自然”反应的一部分,好像这一切都是“公理”,不需加以证明,中国文化传统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儒家更根据礼义的价值观念建立了一个以五伦为基础的社会架构,在家中讲敬、讲礼、讲孝、讲让,一个在这种传统中生长的人读到耶稣在迦拿婚筵上对马利亚所说的话,很自然的评论是说耶稣不孝、无礼、不敬。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个人的价值最重要,在人际的关系上凡事讲求法律人人平等,处理事情时往往以科学为万能药,一个受过这种文化背景影响的人读到创世记的记载,也就很自然地问起进化论的问题。

  耶稣基督在世时,他的十二个门徒跟从了他二三年之久,有时候仍然不能超越他们自己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念。例如他们知道耶稣是神所差来要建立神国度的,他们中间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便成为:在神的国里,除了耶稣以外,谁最大?有一次,雅各与约翰两兄弟更公然请他们的母亲代提出要求,要耶稣在得国时让他们两兄弟做左右丞相,而这个要求亦因而引起门徒之间另一次的争辩。因此,耶稣只得清楚地告诉他们:神国中统治的方法与他们文化中的统治方法不一样,而且在神国中进阶的方法与世上的方法不一样,因为在神国中“大小”的分类法不同,价值也不同(参可10:35-45)。

  现代人读经,有时候也会忽略了表面上的相似并不是真正的相似,一个相当明显的表现,是一般人对圣经中有关夫妻教训的误解。保罗在以弗所书5:22-23对做妻子的说:“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弗5:2)有些中国人看到这句话,便以传统中的三从四德观念来了解,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做妻子的绝对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不论丈夫多么无理都要顺服。其实,这是以中国的大男人主义理解圣经。保罗在同一段圣经中告诉我们夫妻的模式是建立在基督与教会的模式上,而基督是先为教会死取得教会的顺服。换言之,顺服是以爱心的牺牲得来的,不是建立在不讲理的权威之上;而且,丈夫有权威是因为他代表基督,不是因他自己有权威,上文所讲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也是由于在表面行为上套上中国的价值观,结果曲解了圣经的原意。

  那么,圣经主要的价值是什么呢?在整本圣经的教导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开宗明义便宣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圣经认为人是神所创造的,而神是圣洁的,与人不一样。但由于这创造的信念,世上最要紧的便是神与人的关系。神对人的态度是守约,信实,心态是慈爱,而以满有恩典的行动表现出来。人对神也应守约,委身交托创造的主宰(圣经中信心一词基本的意思)。以爱的心态接受并遵行神的话(圣经中信心一词第二个含意);换言之,人不是神,但他在世上生活应该像神,表现出爱与公义的行为。

  基于上述的基本价值观念,圣经中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表达的便是神拯救软弱的人及人对神的信靠,在迦拿婚筵的故事我们看到耶稣否定马利亚可以“吩咐”他做属乎神的事,在创世的故事上圣经的重点是人在创造万物中的地位。倘若我们要在圣经中找“孝子”的模式,圣经也会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孝子耶稣放弃天上的荣华,体贴父神的心意,爱世人,为世人死,为的是要与世人(神其他的儿女)一齐分享神一切的丰盛。

  总而言之,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基本价值的异同,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圣经真正的意思,另一方面可防止误解。

三.圣灵的工作与信心的回应

  倘若世人读圣经都会不自觉地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又怎有可能读到圣经真正的意思呢?圣经的答案一方面是说圣灵的工作使神向人说话可以产生果效,另一方面是强调人必须有信心的回应。

  圣经本身论及神的话,经常强调神的话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存在,是神说话的结果,(创1:3、6-7、9等)“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先知们也是一样强调神的话的能力,例如以赛亚以雨雪从天降下为比喻,说:“我口所出的话……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赛55:11)当神将他的话写成文字时,这文字就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原本的话有同等的能力。因此,先知耶利米被犹太人囚禁,以致不能公开宣讲神的话之时,神就命令他写下,叫人代读(耶33:1-8),国王约雅敬听见书上的话:耶利米的预言照旧会应验,约雅敬也会因所行的受到责罚(耶36:27-31)。

  新约中我们亦可以看到同样的教训。约翰福音告诉我们,耶稣本是神的“道”(约1:1-2)。他来到世上时,在迦拿说了一句话便医好另一地方的病人(约4:46-54),同样又是用一句话医好一个病了38年无助的人(约5:2-9),因此,他的话也一样能叫人从神得到新的生命,并在末日复活(约5:24-28)。路加福音则进一步地告诉我们,神的话之能力是圣灵工作的结果。天使告诉马利亚将怀孕生子时,马利亚问了一句很自然的问题;怎有可能?天使便告诉她:当圣灵的能力在她身上时,神的话没有一句是不可能的(参路1:35-37),因此,我们也看到耶稣以一句话赶鬼(路4:31-37),医病(路4:35-41)。不但如此,圣灵还在人心中工作,带领人明白神的话,顺服神(约14:26,16:8-10)。

  从圣经教训,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本身成书时是神的话,有圣灵引导作者(参彼后1:21),而且圣灵还是一样会透过圣经对人说话。当人读经的时候,神也同时向人说话,而因为圣灵的工作,可以突破人为的障碍。

  这并不是说人在读圣经的过程中不必负责任,更不是说每个读经者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使徒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便曾要求提摩太“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虽然他所传的道大有能力,许多人因他所讲的信了耶稣,但是仍然有不少犹太人不相信,在旧约中隐约已看得到保罗所传的福音,对于这种不信的现象,保罗的解释是:他们的心刚硬不信,因此看不到耶稣基督的真光;但他们的心何时归向主,何时就看得见光(林后3:12-18)。耶稣基督在世时,也一样的告诉当代的犹太人:虽然圣经为耶稣作见证,但犹太人看不见,因为他们心里没有爱神的心,反而互相求荣耀(约5:39-44)。当圣灵的大能工作时,人必须以顺服的心回应,这样,人便可以突破障碍,听到神在圣经中的话。

  总言之,读经时,要了解自己在有意无意之间带了许多文化背景,因此,读经者必须向神存着一个开放的心,祈求圣灵指引,让我们看出神在圣经中救恩的真理,再以信心接纳,这些都是读经时必备的基本条件。

习作:

  1.有人认为耶稣在太6:39-42,教导门徒爱人,事实上是在教导人做他人的奴隶。这种见解假定了什么基本价值?

  2.试读撒上3:1-21。这个模范儿童的故事表现出什么基本价值?倘若你看不出来,试找出原因。

  3.请读俄巴底亚书三遍,写出你不明白的名词或词句。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