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系统化与精神的掌握

  在耶稣和使徒时代,除了基督徒之外,犹太人也读圣经。而犹太人读经的时候,他们的敬虔和严谨许多时候并不比基督徒逊色;在一些方法上,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却都知道,基督徒与法利赛人的信仰有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我们现在要注意的是字面与精意的关系。

  法利赛人有时亦注意字意的研究。当他们读十诫时,读到第四诫在安息日“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出20:8-11)他们便从字义下手:“无论何工”指的到底是什么?在福音书中,我们便看到他们中间一派的定义:所谓“工作”,包括了安息日用手搓麦穗吃(可2:23-24),法利赛人的解经所带给他们的结果,是一套死的规条。耶稣基督也读同样的圣经,也承认神的律法一点一划都不能废弃,但他对安息日工作这条诫命却有不同的了解,他引用大卫和跟从他的人吃了不该吃的陈设饼这个故事,告诉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5-28)。耶稣对旧约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而且掌握了其中的基本精神。

甲.系统化与掌握精神的重要性

一.单独的经文易被误解

  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已经举过不少这一类的例子,现在我们可进一步说明一下。

  我们提过耶稣在迦拿婚筵中,曾对他的母亲马利亚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约2:4)根据仔细的用词考据,学者告诉我们这一句话的含意并不像中文读者所感到的那么无礼,有人认为这句话更准确的翻译应是:“女士,不要干预好吗?”但这一翻译,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听来仍然不太顺耳。因此,我们仍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什么基本态度?我们认为要了解这一句话,应该问另二个问题:整个圣经对父母权威有什么教训?耶稣自己平常对父母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二个问题很显然地不是迦拿婚筵这一个事迹所能解答的。将有关的教训整理,这便是一种系统化的工作。

  在讨论预言的解释时,我们曾提及解释预言的一个难处是字面与精意的问题。不同的解释方法在现代便产生了二个相当不同的系统。照字面而言,没有人能否认旧约先知们曾预言犹太人要恢复神所应许给大卫的国土。但是这个预言要如何实现呢?一种解释系统是:照以西结书所说的,犹太人要回去复国,重建圣殿,而且有历史上那个“大卫”王统治他们。另一个立场则是根据耶稣解释的以利亚预言的原则,认为以西结预言的实现都是按精意,这个争论显然不是问“以西结原来说什么”这么一句话可以解决的,因为二派的人都同意以西结原来用那些字句;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有人认为以西结原来真正的意思(或说神真正的意思),不是字面的字意,而用以支持他们这种看法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耶稣的先例,二是新约圣经希伯来书的教训,旧约的礼仪在耶稣身上应验了,这是系统化的方法。

二.表面矛盾需要解释

  保罗说人得救仅因信不靠行为,雅各说人得救要信心加上行为,是表面的矛盾?或是真正的矛盾?我们讨论用词时已提过。但是,我们又怎样解释保罗自己一些似乎是与因信称义的真道冲突的话呢?例如,他在腓立比书不是要腓立比信徒“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2:12)?难道保罗也是主张人信了之后;必须加上行为?从基督徒的立场而言,由于我们相信圣经是神的话,大概不能说保罗思想含糊吧?!那么,这句命令又要怎样解释?

三.经文的应用与系统化有关

  中国人讲实用,文化特征之一使是马马虎虎;对于所谓系统化或较抽像的思想不感兴趣(但不是做不来);基督徒有时也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以为系统化的讨论没有用。其实,一些经过系统化的看法会影响行为。例如,有人解释马太福音中的登山宝训,说这登山宝训是天国伦理。而这些人又认为天国是耶稣再来后才实现的,是犹太人的。这一来,登山宝训对中国基督徒的生活岂不是没有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圣经时代不存在的情况:倘若对圣经没有系统性的了解,又不了解其中的精神,我们便会发现信仰与生活脱节的现象。例如,民主政治制度显然在圣经时代不存在,圣经中的文化背景是君主制,也经常称神与耶稣基督为“王”。那么,民主制度合乎圣经吗?基督徒在选举时应该怎样投票?是不是说我们应恢复秦汉至清末的君主制?要回答这上类的问题,似乎不能说:“耶稣是王,当然是君主制”这么一句话就解决问题。

乙.一般性的原则

一.体裁的线索:注意直述的话与故事,诗歌的分别

  诗人形容神所应许的救主降临时,说“愿田和其中所有的都欢乐;那时林中的树木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欢呼。”(诗96:12)照笔者所知,没有人根据这段圣经推论,有机与无机的物品都有意识;读这篇诗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是救主来临时普天同庆的景象。同样,当耶稣告诉犹大。“你所作的快作罢。”(约13:27)我们也不能说:“这是耶稣的话,所以出卖他分明是合乎圣经的。”因为这是故事中的一个情节。而耶稣这句话也不是要解释整个故事的主题。

  在系统化的处理过程中,目前讨论圣灵充满与方言的关系,一般有二条进路。一个是根据使徒行传的故事推论。根据使徒行传第2章,五旬节门徒受圣灵充满时都讲方言,哥尼流信主时也讲方言,以弗所一些施洗约翰的门徒信主后也讲方言。虽然使徒行传没有记载保罗在受洗时讲方言,但他的书信分明说保罗会讲方言。这么一来,推论下去是每一个受圣灵充满的人都讲方言。另一个进路,是根据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28-30的话推论。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故意用反问的方式问哥林多信徒:难道所有的人都是信徒都讲方言……吗?原文的用字很清楚地表示这问题的答案是:“不是”。根据这段经文推论,受圣灵充满的人有的会讲方言,有的不会。在这种情形下,谁对呢?解经的原则是:直述的话应解释故事,因为这句直述的话本身事实上也反映了历史事实。而且,对当代历史的评述,解释那段历史的意义。

二.细则性的教导解释一般性的教导

  有时候,经文之间的表面差异是由于经文本身有不同的功用。例如,在哥林多前书12章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有些人圣灵充满了仍不会讲方言,但是马可福音16章记载耶稣的话,却说:“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可16:17-18)二段经文都是直述的话,又如何处理呢?既然有人不会说方言,那耶稣的应许不是没有应验吗?这两段经文的分别是在乎性质不一样。马可福音的记载是属乎一般性的教导,指的是一般的情形;哥林多前书的一段则是细则性的教导,谈及个别的情形。为什么不可根据马可福音的一般性教导硬推论呢?因为这句话不但与哥林多前书的话不一样,硬推起来也会与许多经文冲突。譬如说,倘若信的人“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基督徒岂不都不会死?这不但与事实不符,也与另一些经文(例如林后12:79)冲突。但是,做为一般性的原则,这句话实在是应验了。只要翻阅使徒行传,我们便可看到信的人说新方言,赶鬼,医病,甚至能拿毒蛇,不怕毒物。换言之,作为一般性的描述,这句话是真的:但这话本身并不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些事。

三.明显的解释难解释的

  圣经中有不少难解释的经文,有时这些经文难以解释是因为本身单独处理的话可以有多种解释,有时则是因为经文本身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以明显的经文解释这些较具争论性的。

  第一类的经文,也许可以歌罗西1:24的话为例。保罗说:“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在希腊原文,“为你们”“为教会”可以有三个含意:“为了××的好处”,“代表”与“代替”。“基督患难的缺欠”起码也可以有二个含义:“耶稣在世时患难不足之处”,或是“保罗传福音时必须继续经历一些苦难”。倘若采用“代替”一义,加上“耶稣在世的患难”一句,这段经文便是说:基督在世所受的苦难有不足之处,需要保罗代替信徒受苦,基督所做的才得完全,那么,使徒保罗在救恩上的重要性便增加了,但却与保罗因信称义的真道严重地对立。倘若歌罗西书这句话是指保罗为了外邦人的好处在传福音时受苦难,则会完全与保罗的教训一致。这种解释方法,也就是解经上最合适的方法。

  第二类的经文,可用保罗另一句话为例。在哥林多前书,保罗讨论身体复活时,忽然用一个哥林多人的行动为例,证明复活的重要。“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林前15:29)由于保罗书信,新约圣经及当代的文献都没有再提及为死人受洗的事,我们现在根本没有办法确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不知道这行为是谁开始的,是否保罗许可的,更不知道为什么有这种行动。解经家的说法更是有二三十种之多。这节经文带来的问题是:人死后还有机会得救吗?是否在世的人可以替他们受洗让他们得救呢?由于约翰曾清楚地说:“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3:18)这一类的话,我们在解释保罗的这句经文时,便不能倒转过来,否定约翰的话。

四.抓紧基本价值与功能

  当耶稣与法利赛人讨论安息日的规则时,我们提及耶稣与法利赛人有不同的见解,而他们的基本分别便是一个把一切注意力放在字义上,另一个除了字意之外也问一些更要紧的问题,例如,安息日有什么功用?人饿了怎么办?另一次,耶稣与法利赛人研究十分之一奉献的教训时,法利赛人注重的是怎样才可以确保人不犯罪,因此,他们的解决方法便是无论如何把一切东西都献十分一再说。但耶稣却指责他们,那更重要的公义怜悯与信实他们反倒忘了(太23:23-24)!

  从保罗与雅各二人对信心的了解上,我们还可以学到另一个功课。那便是:虽然雅各和保罗对信心的定义不同,救恩的途径却是一样,而且他们两人对真正的信仰内容和信仰的含意也是完全一样。在内容上,二个都相信独一真神,都相信耶稣基督,也都相信神的公义与慈爱。在含义上,雅各主张信心加上行为,所以他责备当时的信徒,叫他们不要看重有钱人,轻视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雅2:1-8)。保罗主张因信称义,也一样责备哥林多人重富轻贫,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藐视神的教会(林前11:17-22),因为“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林前1:28)换言之,保罗与雅各用词不同,但在信心的实质上和功能上却完全相同。这是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现象。

五.注意经文本身的重点

  这是基本的解经原则,但在系统化与掌握精神的过程中却极重要,是防止偏差的最有效的方法,也真正是对神的话语的尊重。例如,在约翰福音第5章,耶稣基督用了一句话便医好一个病了38年的病人。有人解释这段圣经时提出一个问题:“这病人得医治需不需要信心?”这问题本身是好问题;若硬要从这段经文中推敲,我们甚至可以说那病人拿起褥子行走时当然需要信心。可是,要注要的是,这段经文并没有说:“他信了耶稣的话(或听了耶稣的话)就拿起褥子来走了。”反而整段圣经说的是耶稣命令他行走后,他立刻痊愈。换言之,耶稣的言语有起死回生的大能是本段的重点。因此,若有人要将医病的真理系统化,讨论这段话时重点不应在信心,而应该是耶稣的话的能力,在整个医病的教导上,耶稣的权能这个真理也应该有适当的地位。

丙.偏差与正途

  系统化是解经必须做的工夫,但是系统化的偏差也是一些异端邪说的成因。在这一段,我们将讨论三个系统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因素。

一.理论与经验的配合

  一般而言,我们不应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圣经,而应该让圣经来解释我们的经验。例如,有人祷告后会讲方言,但是那讲方言的灵却又告诉他耶稣是被造的,他绝不可自己理论说,我是向神祷告,这祷告又灵验,所以我所得的信息绝不会错。因为圣经很清楚地说:“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在这种情形下,那人反应以圣经为根据,立刻警宽到这个灵有问题,重新回到主的面前省察自己的罪。换言之,我们不能说:我这样,所以圣经必定是这样。

  不过,反过来说,一个好的系统也必须能够解释神在世上的工作;不能解释现实经历的理论往往是错误的理论。圣经中彼得向哥尼流讲道便是这么一个例子(徒11章):彼得向哥尼流传道后,消息传到耶路撤冷,一些犹太背景的信徒便提出抗议,因为在他们的系统中外邦人不能信主。但彼得却告诉他们:他们信了耶稣,他们也接受了同样的圣灵,他们又有同样圣灵的果效,谁能说他们不可受洗呢?当理论不能解释神自己的工作时,我们便应修正理论。

二.圣灵给历代信徒的光照与个人的领受

  神若让任何人看到一个真理,这真理一定不是仅仅为了那个得光照的人;任何人从神得到特别的恩典,神也必定对他有特别的要求与使命。圣灵的光照,更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某个时代的教会可能全体都看错了,但若是历世历代的教会在一些重要的真理上都错了,那么神圣灵的能力也就大有问题。因此,从历史与书籍中与历代圣徒分享神面前的领受,是对弟兄姊妹的尊重,更是尊重那呼召人又赐圣灵给人的神。别人的领受当然不能代替自己的追求,但自己的领受也不能废掉别人的领受。

三.绝对与相对

  世人最大的引诱,是将自己“神化”以自己与神同等;与这罪同等的,是将人神化,也以之显出自己的价值。基督教改教时,否认了教皇绝对的权威,但是在历史上,许多人却又将一些神重用的仆人或自己神化了,解经时好像只要与马丁路德,或加尔文,卫斯理,王明道,倪柝声的教导一样,就绝对不会错。其实这正是在制造改教者所反对的教皇。

  这不是说圣经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在旧约,我们经常看到先知们指出二种神绝对不能容忍的事:离弃独一的真神与行为上违背神的律法。在新约,我们也看到五个不可否定的信仰:耶稣是神的儿子道成肉身(约壹4:1-2),因信称义的教训(加1:8-9)和基督的复活(林前15章),基督的再来(启22:18-19)而且使徒们也众口同声地斥责犯罪的行为(参提前4:1-5;提后3:1-9;彼后2:1-22;约壹3:7-12,5:5-16。但是我们也可看到使徒们信息的重点,甚至名词的含意都不一样(注二)。“基督教自改侥阍来一大偏差,便是要求所有信徒在一切侥沐上(包括各种细节)都绝对一致,忽视圣经在绝对的真理中容许重点的不同,更忽视保罗与约翰都同样地强调绝对的真理是神绝对的爱,真理与爱心不能分割(约壹2:9;林前8:2)。”圣经对我们的要求,是在共同的信仰根基上,在爱中继续追求真理,直到主来的日子。

四.可确定的与不能确定的

  在圣经中,我们曾一再提过,有些教训是极明显的,而这些教训都与人的救恩有重要的关系;但是,圣经中也有一些事是顺带提及的,例如,约翰洗礼的来源与方式,早期教会设立长老/监督的过程,灵界的事,及死后的状况等。前一类的真理,我们可找到详尽的讨论;后一类的事,则要靠一些线索推论。二者可确定的程度不一样。

  神化的另一个现象,在旧约时代是以交鬼,占卜等方式出现(申18:9-14),在新约时代则是有人以拥有“特别的启示”自居,事实上却是“世俗的虚谈”(提后2:16)。因此,历代教会中经常有人讲一些连耶稣基督自己也不知道的事,例如他再来的年月日(参太24:36),有人高谈保罗不详谈的三层天经历(参林后12:1-7),也有人以历史或哲学的研究代替了救恩真道。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记得自己是有限的人,只能确定关乎救恩的事。摩西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于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律法上的一切话。”(申29:29)。

  二.参拙着《新约神学浅介》(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82),特别是138-141页。

习作:

  1.有人问:“保罗叫阿尼西母回去腓利门家,且吩咐奴隶要顺服主人,又称自己为‘奴隶’,那为什么要反对奴隶制度?”你会怎样回答?

  2.在第2章,我们提过有人认为马太6章教导的爱心是奴隶哲学,在你看,马太福音的真正精神何在?为什么?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