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弥赛亚
「弥赛亚」(Christos[希腊文,基督] Mashiah[希伯来文,弥赛亚] 受膏者)这头衔与观念,是所有基督论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若就神学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但至少就历史而言确实是最重要的)。「弥赛亚」是基督徒对耶稣独有、而且主要的称号。 Christos(基督)原本是个头衔,是「受膏者」的意思。但早在教会初期,Chr- istos(基督)就已演变成专有名词。因此,教会不只称耶稣「是」基督,「是」弥赛亚(Jesus the Christ or Messiah,徒三20),更称之为「耶稣基督」、或「基督耶稣这两个复合名称。保罗几乎都使使用复合名称,而且他单称「基督」的时候,也比单称「耶稣的时候为多。 Christos(「基督」)演变成专有名词,很可能是在福音(耶稣是弥赛亚)首次传入外邦人当中的事,因为外邦人不明白「用油膏立」这个犹太背景,「受膏者」一词,对外邦人而言是陌生的。门徒称为「基督徒」(Christianoi),是从安提阿这个外邦地方起首的(徒十一26)。这个字是指党派的党徒而言。
这就引起了一些历史问题。耶稣所作的、与当时犹太人所盼望弥赛亚应该作的,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为什么初代基督徒要称耶稣为弥赛亚?耶稣自己没有使用「基督」这个头衔?当耶稣在地上的日子,是否就已经被认为是弥赛亚?要回答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综观旧约圣经的弥赛亚盼望,也要探讨耶稣在世时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期盼,然后再研究符类福音中有关弥赛亚的问题。
旧约圣经中的弥赛亚 在旧约的时代,以色列有一些人物是用油膏立的,他们因此被分别出来,为要在神政治体中履行某些神所任命的职任。因此,祭司是受膏的(利四3;六22),君王是受膏的(撒上廿四10;撒下十九21;廿三1;哀四20),先知也可能是受膏的(王上十九16)。用油膏立表示神任命有关神治职任,因此表示受膏者由于用油膏立,便属于特殊的一群神仆,并且他们本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代上十六22)。受膏者被认为是有份于他职任上的神圣(撒上廿四6;廿六9;撒下一14)。神有时称某些人为「他的受膏者」因为在神的心目中,他们是分别出来,执行神的计划,纵使他们未末真正用圣油膏过。因此,波斯王古列被称为「他的(耶和华的)受膏者」(赛四五1),列祖也称为「我的受膏者」(诗一○五15),而且以色列也被称作「神的受膏者」(哈三13)。
常有人以为,旧约圣经随处可见「那弥赛亚」(那受膏者)(theMessiah)的头衔。其实完全相反,单是「那弥赛亚(那受膏者)」(the Messiah)这个名词,全部旧约圣经都没有出现过。这个字每次出现都带着「形容所有格」或「形容字尾」,例如「耶和华的弥赛亚(受膏者)」、「我的弥赛亚(受膏者)。有些学者以为旧约圣经的「弥赛亚(受膏者)」,没有一处是指未来末世的君王。这种说法很有问题。诗篇第二篇二节的这个头衔似乎是指末世弥赛亚君王。这是旧约圣经中该字(受膏者)最突出的末世弥赛亚式用法。将要来的君王是神的儿子,也是受膏者,他要代表神来治理全地。但以理书九章廿六节可能也是末世弥赛亚式的用法,这句经文论到「一位受膏者」将要降临。保守派鉴别学学者认为这是预言基督。有些学者都认为这是指阿尼亚三世(OniasⅢ),他是马加比起义时期的祭司长。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指马加比时代某些不知名的领袖。
最早在弥赛亚经文里使用「弥赛亚(受膏者)」这名词的是哈拿的颂词(撒上二10)。哈拿祷告说:「耶和华必审判地极的人;将力量赐与所立的王、高举受膏者的角。」这个预言并不期望立刻在大卫和所罗门的家中应验,乃是期望在末世更伟大的弥赛亚君王、大卫的子孙身上应验。大多数期盼末世大卫君王的预言,其中的「弥赛亚(受膏者)」一词并不是指这位君王。可是,也有一些重要的预言是期盼将来大卫君王的统治。撒母耳记下七章十二节以下,该预言应许大卫的国度要永远坚立。历史似乎否定了这预言的应验。因此,该预言要寄望在更伟大的大卫子孙身上,到末世成就的日子才应验。
以赛亚书九章和十一章是最值得注意的弥赛亚预言,影响后来犹太教甚巨。虽然「他」在这两章经文里并没有称为「弥赛亚(受膏者)」,但他是大卫家的王,他要超自然地受差派,在「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击杀恶人」(赛十一4)。他要洁除地上的邪恶,召聚忠信的以色列在一起,并要在大卫宝座上治理改变更新过的地 ,直到永远。
撒迦利亚先知描述这君王已经稳得胜利,为耶路撒冷的百姓赢得和平。他要骑着驴凯旋胜利地进入耶路撒冷,他要除灭战争,给列国带来和平,并且统治全地(亚九9一10)。至于他骑驴而不骑马、不坐马车(耶廿二4)表示他已经赢取胜利,和和平平地回到耶路撒冷
犹太教里的弥赛亚观念「弥赛亚」这名词不常出现在间约时代的文献中。所罗门诗篇(The Psalms of Solomon)是不知名作者所写,他是主前六三年庞培(PomPey)使巴勒斯坦并入罗马帝国之后不久,在法利赛人圈中来往的人。这位敬虔的犹太人祈求神国借着应许的王,大卫的子孙(十七5,23)降临(十七4)。该王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十七6)。他兴起的时候,要用他口中的话击打这地,要洁除地上的罪,要打碎异教国家、拯救耶路撒冷,然后召聚以色列众支派,便执掌王权、直到永远。这个祷告是一个为旧约圣经有关大卫家君王的预言能早日成就的祈求。该王要在百姓中兴起,要拯救以色列脱离众仇敌,把神的国带来,他要作神受膏的王治理那国。该祷告虽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所渴望的是个地上政治形态的国度。这位大卫家君王要蒙超自然恩赐的厚赏,因为他的兵器不只是身体勇力和军事装备,却是「他要用铁杖打碎他们一切所有的,他要用他口中的话消灭不敬虔的列国」(十七26、27)。
库穆兰团体期待两位受膏者:一位受膏的祭司(亚伦的),并一位受膏的君王(以色列的)。祭司弥赛亚要在君王弥赛亚之先,因为库穆兰一党是祭司出身,因此高举他们的职任。可是,在他们的期盼中,君王弥赛亚也是重要的角色。「当以色列统治的时候,犹大支派必不缺乏君王,大卫必不缺乏后裔坐在王位上。因为统帅的杖是君王的约,其脚是以色列的万象。直等到公义的弥赛亚,大卫的苗裔降临,因为神已赐他和他的子孙,他百姓的君王之约,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
以诺书(The Similitudes of Enoch)有不同的观念:有一位先存的、天上的、超自然的人子,他一直居住在神面前,直等到时候来临,他要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这显然是但以理书七章十三节「有一位像人子的」犹太人注释。这位天上的人子十分不同于地上大卫家的王,并且学者通常用「弥赛亚」一词单指大卫家的王。可是,有两处(以诺书四八10;五二4 )称人子为弥赛亚。
有两卷主后第一世纪启示文学作品提到弥赛亚。以斯拉四书(IVEzra)说,「我儿弥赛亚」「显露」,统治暂时的弥赛亚国度四百年之久。然后他死了,一切其他的人也一起死了;于是开启了将来的世界(以斯拉四书七28,29)。另一段说,弥赛亚是那位「至高者存留至末了的日子,他要从大卫后裔中兴起……他要把他们(恶人)放在他的审判台前,他责备他们之后,要消灭他们。但他要用怜悯拯救我百姓的余民」(以斯拉四书十二32—34)。巴录启示录(APocalyPseof Baruch)说,政治元首弥赛亚要显露,统治暂时的弥赛亚国度(巴录启示录廿九3;卅1)。他要消灭「那时最后的首领」,并要统治(巴录启示录四十1—3)。他要审判列国,按列国对待以色列的行为来审判,然后他要在和平的国度中掌权(巴录启示录七二1以下)。虽然上述两卷启示文学作品都在主后纪元写成的,但都无疑地保存了耶稣时代流行的观念。
主后七十年以前的拉比文献,未曾发现「Mashiah」这个字单独(即不带「形容所有格」或「形容字尾」)使用过。米示拿的索引只列出「弥赛亚」两次。然而,就拉比文献整体而论,大卫家君王弥赛亚是弥赛亚盼望的中心人物,「人子」反而不见使用。
福音书中的弥赛亚期盼 许多研究犹太人弥赛亚盼望的学者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料,就是福音书本身。福音书记载犹太百姓持有的盼望,这盼望类似「所罗门诗篇」所提及的盼望。犹太百姓显然盼望弥赛亚出现(约一20,41;四29;七31;路三15)。他是大卫的子孙(太廿一9;廿二42),虽然他会诞生在伯利恒(约七40一42 ;太二5),但另有遗传说,没有人知道他从那里来,他会忽然在百姓中出现(约七26一27)。弥赛亚一旦出现,他要存到永远(约十二34)。
上述这种期盼,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弥赛亚要来作大卫家的王。从东方来的几个博士,他们要寻找的是「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文士明白博士们的问题,指示他们去伯利恒,因为应许要来的主要在该城诞生。希律王从政权的角度来了解这项预言,他恐怕失去自己的王位,一山不容二虎,所以设法除灭耶稣(太二1—18)。耶稣的传道事工,表面上看来,似乎有政治性的弥赛亚成份,这可从法利赛人和祭司们的忧虑看出。因为耶稣越来越受百姓爱戴,法利赛人和祭司们担心,这会触发政治性的弥赛亚行动,罗马人会视之为叛乱,而干涉,来粉碎这行动和犹太国(约十一47—48)。百姓希望他们的弥赛亚是一位能推翻罗马帝国的大能领袖。在耶稣声望的最高峰,就是耶稣显露他内蕴的属天权能,把五饼二鱼分给五千人吃饱时,立刻引起骚动,群众要强迫他作王(约六15),企图说服他运用他超凡的能力,折断异教徒的轭,拯救神的百姓脱离他们所恨恶的捆绑,并因此开启神的国度。我们如果记得那时代有一连串弥赛亚式的叛乱,我们就能了解他们盼望耶稣作政治性弥赛亚拯救者的意义。倘若耶稣的目标是要赐给犹太人这样的一个地上的、政治的大卫国度,百姓就会立刻接受,并且愿意跟随他,就是要百姓付上性命来开启国度,他们也在所不辞。可是,当耶稣拒绝作这样的王,并且表示他的使命完全不是这种性质,地的国度是属灵的国度,人在地的国度里要吃他的肉、喝他的血,这时,群众离开他、反对他,他的声望锐减(约六66)。他们需要一个王拯救他们脱离罗马政权,他们不要一位救主救赎他们脱离他们的罪恶。
当耶稣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受审时,他被控告为自称是王、是弥赛亚(路廿三2)。彼拉多一定明白「那受膏者」的意义,但耶稣在彼拉多眼中看来,绝不像是罗马政权的威胁。当彼拉多称呼耶稣为「那称为基督的」(太廿七17、22),很可能是讥讽的话。耶稣显然不是弥赛亚式的君王。耶稣在十字架上,祭司们和文士们讥诮他,称他为以色列的王、基督(可十五32)。
「弥赛亚」这词,在百姓的心目中,代表大卫子孙的王,是神所膏立的,要带给以色列政治上的释放,脱离异教徒的轭,建立地上的国度。所以耶稣要非常谨慎使用这个词。如果耶稣公开宣告他自己是弥赛亚,这宣告会被百姓接受,看作是反抗罗马的召唤。这样,法利赛人和文士们所害怕的必定立刻应验(约十一47、48)。其实,耶稣所执行的弥赛亚职份,其性质是非常不同于百姓一般所了解的「弥赛亚」这词的意义。在保罗的书信中,弥赛亚观念有相当不同的涵义,是关乎救赎的。耶稣的传道事工确属这方面,在此刻并不包括任何形式的政治彰显。因为他不常使用弥赛亚这词,该词对大众来说,其意义和耶稣的意图极为不同。
了解上述背景,我们便明白,为什么「弥赛亚」这词,只在耶稣复活以后才广泛用来称呼他,耶稣复活之后,他的弥赛亚使命终于被了解,以致弥赛亚的范畴要完全重新诠释,因此经过彻底的转化(约廿31)。
耶稣与弥赛亚 除了少数例外,Christos(基督)这词在四福音书中都是个头衔,不是专有名词。有四处是作专有名词用,这四处都是编辑的段落,这也是完全合理的。彼拉多曾把Christos(基督)这词用作专有名词,但他似乎是讥诮地说。虽然在其他数处,这个字没有定冠词,但似乎都用作头衔,不是专有名词。根据我们现在使用的希腊抄本,马可福音九章四一节中Christos(基督)这字,在耶稣口中似乎是专有名词;但也很可能是因抄本流传损坏之故,而马可原本很可能是这样写的:「因为你们是属我的。」没有一处记载门徒称耶稣为弥赛亚。此外其他所有出处,这词都作弥赛亚的头衔用。
上述这些资料,立刻显示福音传统在基督徙团体中,有着坚固的历史性监管因素。许多形式批判学家坚称,这福音传统曾受基督徒团体的信仰彻底地渲染、改变。果真如此,福音传统中「基督」这词应该有不少是用作专有名词(上述资料显示事实恰好相反),因在撰写福音书时,这词在外邦教会已广泛用作专有名词。基督教会保存了弥赛亚式用语原本正确的历史形式,并没有搀杂这用语本身基督论式的措辞。这项事实显示,福音传统是符合历史的。
有两段经文必须密切注意:一是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认信;二是耶稣在公会前的受审。
马可福音记载,在耶稣传道事工之中,他向门徒提出有关他身份的问题:「人说我是谁?」(可八27)。彼得回答说:「你是弥赛亚」(可八29)(中文和合译本作基督)。耶稣于是禁戒他们,叫他们不要把这个告诉任何人。从此耶稣开始教训门徒,说他必须受苦并且被杀。当彼得因耶稣这个思想而责备他时,耶稣反过来责备彼得,称他是撒但(可八33。
马太扩大这个事件。彼得的答案是:「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十六16)。马太于是从他特有的资料来源中,加了一小段。这来源记载有关建造他的教会在彼得这磐石上,耶稣对彼得认信回应:「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7)。
在彼得对耶稣弥赛亚职份的认信中,他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学者们对此意见纷云。有些鉴别学学者认为,彼得的「弥赛亚」是指当代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是一位神所膏立的,超自然地赐下大卫家的王、这王要消灭当代邪恶政体,并要召聚以色列进入神的国度。一位极端的形式批判学家认为,马可有关彼得认信和耶稣断然拒绝弥赛亚职份的叙述是一段魔鬼的试探。耶稣称彼得为撒但,不是因为彼得拒绝受苦弥赛亚的观念,乃是因为他欢喜弥赛亚职份的观念。另学者也持类似的看法,他认为马太福音对彼得认信和耶稣称彼得为有福这段记载的形式,是另一桩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情(见约六69),却被福音书作者错误地与该撒利亚腓立比事件混为一说。他认为耶稣也拒绝彼得对其弥赛亚职份的认信,耶稣认为彼得完全误解了耶稣的传道事工,他认为这项认信是撒但的试探,所以耶稣拒绝,并因此责备彼得。
可是,究竟彼得的「那受膏者」是否指所罗门诗篇的君王、得胜者?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雅各和约翰要求在神国里有尊贵的地位,这段话反映出人子的启示文学式国度,而不是大卫家得胜者的凯旋国度(可十37)。再者,耶稣所行的没有一件事可能表示他是得胜的王。耶稣的门徒必定曾经听见耶稣回答施洗约翰的问题,耶稣确认他是旧约弥赛亚盼望的成就者,但成就的方式能使某些人跌倒(太十一2一6)。彼得曾听见耶稣有关神国的信息,他也曾眼看耶稣赶鬼和治病的神迹。因此,顺理成章的结论是:纵然不是按「得胜的王」这角度来了解,彼得的「弥赛亚」是指要成就旧约弥赛亚盼望的那位。彼得仍未明白耶稣弥赛亚职份的意义,但他已略有所知。马太的记载显示这个观点,因为马太叙述彼得的弥赛亚职份认信时,提到弥赛亚是神的儿子。这显然也一定是马可对耶稣弥赛亚职份的了解,因为马可有神儿子的基督论(可一1)。耶稣说彼得是有福的,因为这真理已经「启示」给他(太十六17),这句话一定是指「神儿子的身份」而不是指「弥赛亚职份」。要明白耶稣是神的儿子确实需要属天的启示,但要明白耶稣是弥赛亚却不一定需要上头来的启示。
第二段是耶稣在公会前的受审。公会要寻找一些法律根据来治死耶稣。一连串的见证人给的都是自相矛盾的证词,所以被称为假见证(可十四56)。终于,大祭司向他提出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可十四61)。大祭司的「神的儿子」是什么意思并不十分清楚。因为「神的儿子」不是常用的弥赛亚头衔,很可能大祭司曾经听过谣言说耶稣曾如此自称。按照马可的记载,耶稣回答绝对的肯定:「我是」(可十四62),但他立刻给这弥赛亚职份的性质定了界说;这是天上的人子那种弥赛亚职份,不是弥赛亚君王那种。
马太福音对耶稣的答覆有不同形式的记载:「你说的是」(太廿六64)。马可福音另一相当可靠的抄本也有和马太相同的记载。倘若耶稣不用绝对的肯定来回答,而另一种形式的答覆也不是否认。「答覆是肯定的,但显示不同的解释法」其不同处,耶稣已借有关属天人子的话说明了,也因此他立刻被定死罪,因为他说了僭妄的话。但没有证据显示自称弥赛亚是僭姜亵渎神。而是因耶稣自称他要坐在神的右边,导致他被公会定为死罪。但此罪名对罗马总督来说不是个罪名。因此犹太人在彼拉多面前控告耶稣自称为「弥赛亚」(路廿三2)时,彼拉多问他说,他是否犹太人的王(可十五2),于是耶稣用回答公会的话同样回答彼拉多:「你说的是。」这不是勇敢的否认,也不是断然的承认;但这已足以使彼拉多相信耶稣是无辜的,并没有叛乱的罪。但彼拉多向来在犹太首领的压力下屈服,因此耶稣被钉死,正式的罪状是叛乱,自称是王,反抗罗马帝国(可十五26)。
上述探讨,综合作结,耶稣并没有公开自称弥赛亚,但当别人称他是弥赛亚的时候,他也不否认。在公会前,当他直接被控告自称弥赛亚时,他承认,却自己给这词重下定义。他是天上的弥赛亚,是人子弥赛亚。
耶稣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是骑着驴,他很可能用这象征性的行动来成就撒迦利亚九章九节的和平君王的预言。群众热诚地欢迎他,他们并喊着说:「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可十一10)。显明地,耶稣的话语和行动曾激发百姓的弥赛亚盼望到达沸腾。可是,数天之后,彼拉多出示耶稣在群众面前,受鞭打、捆绑、流血,完全不像是战胜以色列众仇敌的勇士。他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要定耶稣的罪,要钉他十字架(可十五13)。根据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的背景,他们态度的突然改变是完全符合心理学的。
大卫的子孙 旧约圣经盼望一位君王,他是大卫的后裔(耶廿三5;卅三15)。所罗门诗篇里耶和华的受育者是大卫的子孙(所罗门诗篇十七23)。主后纪元的犹太教,「大卫的子孙」常作用弥赛亚的头衔。按马太福音的记载,耶稣有好几次被称为大卫的子孙。该头衔在马可福音只出现过一次(十47),因该头衔对外邦读者来说,其意义远比犹太读者来得微小。罗马书一章三节清楚显明,耶稣被称为大卫的后裔。耶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有一段经文特别值得注意。耶稣主动向犹太领袖挑战,问他们下列问题:「文士怎么说,基督是大卫的子孙呢?大卫自己,被圣灵感动,宣告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大卫既自己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可十二35—37)。有些学者解释这段经文,说这是完全摒弃大卫儿子的身份。这种说法不大可能,因为在主后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作品中,从未否认过弥赛亚是大卫的后裔。另外有些学者解释这段经文说,这是表示大卫子孙的身份在耶稣的弥赛亚使命中没有价值。另有一位学者的解释比较好:耶稣在指摘文士专家们对弥赛亚的了解不够,他实在是大卫的子孙;但这还不够。大卫自己写道:「主(神)对我主(弥赛亚君王)说,你坐在我的右边。」这问题当然没有合理的答案。如果弥赛亚是大卫的主,他怎么可能又是大卫的子孙?至少对文士的前题来说,这问题没有合理的解答。耶稣在此点出真正弥赛亚的奥秘。「虽然没有明白的讲,却似乎在暗示,耶稣的尊贵和源头是超自然的,而他的子孙身份只不过是按肉体来说。」
这就是耶稣使用弥赛亚称呼的线索。他是弥赛亚,但不是当代犹太人所盼望的好战得胜者。他回避这个头衔,是因该头衔对犹太人来说有着民族主义的含意。他偶尔接受这头衔,却重新诠释它的意义,特别是借着他使用「人子」这名称时。
从历史看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接受这福音传统的正确性。耶稣开启了一项行动,导致许多百姓相信他是「弥赛亚」。他自称是成就旧约弥赛亚应许的那位(路四21;太十一4—5),借着他,神的国临在世界中(路十一20 太十二28)。公会查问他,他是否弥赛亚,并且把他交付给彼拉多,控告他自称弥赛亚君王。因这缘故,他被钉十字架。弥赛亚职份这项口非常重要,以致 Christos(基督)这词转化成为专有名词。教会的记述,清楚视他为弥赛亚。
对这些事实,最顺理成章的解释是:耶稣在某些方面的行动像弥赛亚;却非常不同于当代犹太人所盼望的那位弥赛亚。我们很难相信耶稣不知道他自己在扮演的角色。他一定知道自己是弥赛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