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国的神

    前面数章,我们曾经从语言学、释经学研究basileia tou theou(神的国度)这个名词的意义和用途。我们发现这不是一个静态的名词,乃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动势名词。下面我们进一步从福音书的神学(准确地说,就是「福音书有关神的教义」)去说明这种动势解释法。

      这国度是神的国度: basileia tou theou,不是人的国度。重点在神,不在国度。这是「神」的国度。「我们要时刻紧记一件事实:在耶稣的教训里,耶稣对神的看法(他的神观)决定其他一切观念,包括国度和弥赛亚的观念。」如果这国度是神的统治,那么这国度的每一方面都必定是从神的性情和作为引伸出来的。这国度的临在要从神现今作为的性质去了解;而这国度的将来,就是神的王权在这世代的末了,借救赎百姓来彰显。

      犹太教思想也是这样认为。神的国度是神的全面君临统治。他永远是神。他宝座的恩泽护理最终要管治万有。再者,借着律法可以随时随地认识神的治理;而神在这世代的末了要行事、建立他的国度。耶稣宣告这国度现今临在,他的意思是说神为了他百姓的缘故,已经在历史的范畴施行救赎。这种说法并不会使这国度的末世方面变得毫无内涵。因为借着耶稣本人并他的传道事工,在历史范畴中作事的神,会在这世代的末了再度行事,彰显他的荣耀和拯救的权能。现在和将来都展露神的国度,因为现在和将来都是神施行救赎的舞台。

正在寻找人有神 进一步支持上述结论的有一项研究,就是本节要讨论的:耶稣教训中一项独特的神观——神是正在寻找人的神。

      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耶稣的神国宣告中,有一项当代犹太思想所没有的新要素:神国现今临在。与这新要素互相辉映、彼此呼应的,是耶稣神观教训中的新元素:「神是正在寻找人的神」。我们并不是说,耶稣的目的,是传授有关神真理的新理论。因为神是一位我们所敬拜、相交的位格,不是我们传授的一项教训。这并不排除以下的问题:透过耶稣的教训和事上,反映出什么样的神观?后期犹太教的神,从某一方面说,并不是旧约的神。旧约先知的神,是不断在历史中行事、审判和拯救百姓的神;可是,后期犹太教的神却是从罪恶世界中退隐、不再于历史中施行救赎。后期犹太教思想虽然预期神要在这世代的末了施行一次终末的救赎;但是在这之前,神是「天高皇帝远」,并不干涉人类历史。

    耶稣的神国信息,强调神不仅在末日要行事,神现在再度在历史中施行救赎。事实上,神已经进入历史,而且其方式和程度是旧约先知意料之外的。旧约的应许正在成就;弥赛亚救恩已经来临;神的国已经近了。神正在寻访他的百姓。借着耶稣,主动寻找罪人、带领失丧的人归回他治理的福乐中。简言之,他是正在寻找人的神。

      有些学者沿袭拉比的思想,以此来阐释耶稣对神国的看法。不同的只是以耶稣的宗教经验取代律法的角色。因此,神的国主要就是耶稣内心对神是父的体验;他的使命是与人分享这种体验;当人分享到耶稣对神的体验,就是神的国——神的治理,就「临到」他身上了;

当更多的人分享到这体验,就是神的国在地上增长、扩张了。

      上述这种阐释法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也不无缺陷,因为忽略了神国的动势质素。主耶稣的信息与事工,最重要的就是具体表现神寻找人的慈爱。神不再等待失丧的人自己离弃罪恶;神正在寻找出罪人来。

      耶稣的传道事工正具体表达了这件事实。法利赛人指责耶稣违犯了他们对义的标准,竟然和罪人为友,耶稣回答说,他的使命就是来服事罪人(可二1517)。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才需要医生。耶稣要把天国救恩的福音带给这样的罪人。他不否认他们是罪人,也不粉饰他们的污秽。相反的,他指出他们的需要,并且服事他们的需要。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三个比喻详细陈述了神寻找罪人的伟大真理。法利赛人和文士批评耶稣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便用这三个比喻来回答他们。他说神的计划就是要寻找迷路的羊;要寻找失落的一块钱;要欢迎浪子归回家中,虽然这浪子不配得赦免。每一个比喻都讲到神的主动:牧羊人寻找神;妇人打扫屋子寻找钱;父亲巴望浪子回头。「浪子」比喻的主角不是儿子,是倚门而望的父亲。这比喻主要不是要描述人的浪荡,而是神的慈爱和恩典。

      犹太学者认为这种对罪人的关注是个新道理。学者亚伯拉罕说:法利赛主义认为神常准备走第一步,但却往往要等罪人先自动归向神。学者孟特菲(Montefiore)说:耶稣开启了「人对罪恶和罪人态度的新页」,其「伟大和创先」之处在于他寻找罪人,而不是避开罪人。这种对罪人的关切是犹太教思想里闻所未闻的,甚至和一些次经像以斯拉四书里所表达的情绪针锋相对。以斯拉四书的作者,为义人的数目稀少哀伤,「神」对他说:「我绝不关心犯罪者的境遇,也不关心他们的死亡、审判、或灭亡;然而我要因义人的受造而欢喜,也要因他们的朝圣,和他们的救恩快乐」(以斯拉四书八38以下)。天国「福音」的重点在于:神已经主动去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正在邀请人的神 寻找人的神也是邀请人的神。耶稣用「看一个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这幅图画来描述末世性拯救(太廿二1以下;路十四16以下;参考太八11)。根据这个背景,我们就明白耶稣常常用行动作比喻,和门徒并跟随者一同吃饭相交,表示邀请和呼召人进入神国的恩典。吃饭相交对犹太人来讲,是最亲密的相交。一同吃饭相交是耶稣传道事工的重要一环(可二15)。因为他和罪人一同吃饭,所以法利赛人很不高兴(路十五2)。他被称为「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太十一19)。「呼召」这字的意思是邀请。「邀请罪人来参加『大筵席』就是主耶稣的使命。」

    耶稣呼召人悔改,但这呼唤也是一项邀请。事实上,耶稣呼召人悔改这项邀请的特质正是和犹太拉比教训分道扬镳的地方。犹太教认为,悔改的教义最为重要,因为这是获得拯救的途径之一。他们主要是从律法的角度去了解悔改;悔改就是消极地停止坏行为、停止违背律法,并且积极地遵守律法,以律法为神旨意的表征。「律法的轭」也可以称为「悔改的轭」先后次序是:人先悔改,然后神赦免。人要先作,神才会作。「按照犹太拉比的教训,罪得赦免完全视乎罪人的表现,因为他们的教训中,并没有中保的角色。」

    耶稣要求悔改并不只是召唤人离弃罪孽、回转向神;他是呼召人接受神的邀请,这邀请纯粹是神国的恩赐。这是耶稣的悔改呼召和施洗约翰不同之处。施洗约翰呼唤人离弃罪孽、迎接将来审判的日子;耶稣呼唤人接受一项邀请。

    耶稣的神国信息,是借着言语和行为来宣告神正在作事,正在强有力地在历史中彰显他救赎的旨意。神正在寻找罪人;他正在邀请他们进入弥赛亚恩典;要求他们欢喜接受他赐的恩典。神已经再度说话。一位新的先知出现了,其实他不只是一位先知,也带来神应许的福乐。

神是父 神寻找罪人、邀请他们甘受他的统治,以致神作他们的父亲。「神的国」和「神是父」两者息息相关,不容分割。尤应注意的是,在末世的景况里,这两个观念最常一起出现。在末世性拯救的时候,义人要进入他们父的国里(太十三43)。神的国这末世性产业是父为那些蒙福者所预备的(太廿五34)。神的国这恩赐是父要赐给耶稣的门徒(路十二32)。神作为父的最高赏赐是有份参与神的治理全地。到那日,耶稣要和门徒在父的国里同享更新的相交(太廿六29)。因为神儿女最大的喜乐就是分享神国的福乐,所以耶稣教导门徒祈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国降临」(太六9、10)。神是王和神是父,是两个密切相联的观念。

      上述这些末世性言论说明了一件重要事实与神是父有关。神是父是一项恩典、一种关系,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只有那些进入末世性国度的人才能享受到。神是父这概念受神的国所限制。神要像父亲那样允许人进入末世性国度;因此,不进入那国度的人就不能享受神是他们父亲的关系。

      神是父这恩赐并不单属于末世极致完成的时候,也是现今就有的。再者,将来神国的恩典视乎现今的关系。从耶稣教导门徒称神为他们的父,并且仰望他像孩子仰望父亲,可见一般。但即使在现今的关系里,神是父与神的国是不可分割的。认识神是他们的父就是以神的国和义为生命最高之美善的人(太六32,33;路十二30)。

      耶稣有关神是父的教训,其来源和性质如何?这个问题很重要。神是父这观念溯自旧约圣经,用来描述神和以色列的盟约关系。因着这盟约,以色列是神的长子(出四22)。因此神常常被看作是以色列国的父(申卅二6;赛六四8;玛二10)。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关系,这是神主动创立的关系。虽然神是整个民族的父亲,但当以色列不忠不信的时候,神是父就仅限于以色列中公义忠信的余民(诗一○三13;玛三17)。在旧约圣经正式成为正典之后的犹太文献里,特别有强调神是个人的父(西比喇神喻记廿三1;所罗门智慧书二16)神是父的全部意义是末世性的,要在神的国中才体验(所罗门智慧书十七30;禧年书一24)。犹太拉比的文献里,「神是父」是神与以色列的道德关系。

      旧自由派对神国的观念,就是紧抓住耶稣教训中神是父的观念,并且把这观念变成神国的一项决定性主题,把神是父解释作神是普世人的父。他们认为耶稣采用了犹太人神是父的教训,使之更充实、更深厚,推广及普世人身上。神是全人类的父,因为他的爱是完全的,而爱是他一切完美品德的总和。神是宇宙性父亲,因为他始终如一,不背乎自己。

      近代批判学已经公认:「『神是普世人的父,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观念虽然说者芸芸,其实并没证据显示耶稣曾教导过这项教义。」研究「父」这个字在福音书中的用法,显示两项事实:(一)耶稣从来没有把自己列在门徒中间,并称为神的儿女。约翰福音二十章十七节的用法比符类福音更清楚显明这点:「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耶稣的弥赛亚儿子地位不同于他门徒的儿女地位。(二)耶稣从来没有把儿女的称谓加在他门徒以外的人身上。人要承认他弥赛亚儿子的地位才能成为神的儿女。

      有人从耶稣的一句话引申出神是普世人的父——「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五44一45)。这句话曾被解释作要爱我们的仇敌,因为神是宇宙性父亲,耶稣门徒必须爱所有的人,因为神爱所有的人像自己的儿女。这种注释是先入为主地把个人的意见读进经文里面。事实上,耶稣认为神只是他门徒的父亲。神降雨给一切的人,不论好人、恶人,这种神的良善不应和神是父混淆。上述错误的解经法,如果用在另一句话上,就会导致神也是所有生物的父——「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太六26)。不是因为神是父所以看顾飞鸟,也不是因为神是父所以把他赐给生物的恩典赐给不是他儿女的人。神是父只属于那些回应神寻找人的爱,并委身于神国度的人。神寻找人,不是因为他是他们的父亲,而是因为他要成为他们的父亲。

      也有人从浪子的比喻(路十五 1124)引申出神是普世人的父。浪子被解作所有的人与生俱夹都是神的儿女,只须回转到他原属的地方。这种解释法忽略了一件事实:比喻是从日常生活得来的虚构故事,其目的是要表达一项基本真理,其细节方面不能太钻研。若说这个比喻是教导人与生俱来都是神的儿女,就像说畜生也是神的儿女(路十五1一7)一样,是错误的解经。这三个比喻的主要真理是神的挂念。神像人寻找迷羊,又像人寻找失钱,又像人等候浪子回头。这是关于父亲的比喻,不是关于浪子的比喻。三个比喻有关失丧的唯一成份是「归属」——迷羊原属于羊圈;失钱原属于妇人的财产;儿子原属于他父冢。人的正当住处是天父的家中。

      浪子的比喻确实教训,神是普世人潜在的父,但实际上却不是真正的父。当小儿子流落异乡,他的儿子位份是空虚,没有内涵的。可是,他属于父家;而当「他醒悟过来」,他便回到他原属的地方。因此神不只是愿意,而且渴望接待所有醒悟过来、回转父家的人,神要叫他们进来享受父亲的福乐。

      学者耶利米亚曾经仔细研究神是父的意义。耶稣显然使用亚兰文abba(阿爸父)这个字来称呼神,并且也教导他的门徒照样称呼神。这个亚兰式称谓在书信中以希腊文的外观出现(罗八15;加四6)abba这个字来自小孩子的话,有点像我们的「爸爸」、「爹爹」。犹太人不用这个字称呼神,因为太亲昵了,似乎不敬。耶稣禁止门徒用abba作日常尊称(太廿三9),这个字留作称呼神之用。Abba 代表神的儿女对天父那种新的信靠和亲密关系,这关系是耶稣传授给人的。

审判的神 神一方面寻找罪人,给他天国的恩赐:另一方面他仍然是公义讨罪的神,他要审判那些拒绝恩赐的人。他对失丧者的关注并不使神的圣洁流于好好先生。神是寻找的爱,但他也是圣洁的爱。他是在天上的父,他的名也当尊为圣(太六9)。所以那些拒绝他国度恩赐的人必受他的审判。

      神是「寻找的爱」这个事实确实使人处于险境。人必须接纳这爱的提议,不然就要接受更大的审判。布特曼(Bultmann)说神是以「要求者」的姿态临近人。当人面对耶稣本人,他是站在神面前,必须作一抉择。结果不是神国救恩就是审判。

    耶稣传扬神国时,一再重复神公义的审判。施洗约翰传道,说末世性国度要来临,对义人而言,这是救恩,但对不义的人而言,这是火的审判(太三12)。耶稣也教导同样的事情。若不承受神的国,便要受永火的刑罚(太廿五34、41)。耶稣向那些自己不进天国,也不容别人进去的人(太廿三13)说:「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阿,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太廿三33)。神国的能力在耶稣身上临在和工作,要解救人脱离邪恶的捆绑,神不只赐给悔改的人白白赦罪之恩,他甚至寻找罪人,把他带回来归给自己。若有人瞎眼到一个地步,不能分辨神国的能力和魔鬼的工作,以为神国是属鬼的,那样的人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可三29)。凡使信徒离开神国的,他要面对可怕的终局(太十八 6)。神是寻找的爱这个伟大的真理并不废掉神的公义和审判。神的国是拯救、也是审判。

      神国度这种末世性审判原则上是在耶稣的传道事工中决定。当人对耶稣和他的宣告有所反应(无论正面或反面),他们末世的终局就决定了(可八38;太十3233)。当耶稣的门徒在各城宣扬神国而遭拒,他们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用这行动来比喻审判?而他们宣告:「但要知道,神的国近了」就成了警告而非应许了。这个城要面对可怕的审判。

      耶稣曾在哥拉泛、伯赛大、迦百农(太十一20一24;路十13一15)等城里传讲福音、行神国异能,他也向这些城市宣告审判。对迦百农宣告的审判,其性质为何,不甚清楚。路加福音(十14 )和马太福音(十一22)一样,用末世性审判来描述将要临到哥拉汛和伯赛大的审判。但路加福音(十15)和马太福音(十一23)都不太用末世审判来描述迦百农的审判,只有说这骄傲的城市是耶稣加利利传道事工的中心,曾一再听闻神国的信息,将来必坠落阴间。虽然马太福音加了一个末世性的注脚(太十一24),但他显然认为这句话是指历史中的审判,因为他曾补充说,在迦百农大小街上所行的神国异能,若行在所多玛,「它还可以存到今日」(太十一23)。论到这个迦百农的审判,耶稣仿照以赛亚书十四章十三----十五节这首讽刺巴比伦的歌词,虽然他没有直接抄录引用。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在这里记载一项重要的事实:拒绝神国的审判会发生在历史之中,也会发生在末日之时。迦百农有属世的骄傲,升到天上,但它将要被拉下来,羞愧到极点。迦百农要遭受和所多玛相同的命运:灭绝。这里的记载和仿照的以赛亚书十四章有相连之处:迦百农要和巴比伦那样,必坠落成废堆。耶稣和旧约先知一样,可以看神临格审判是历史之中的,也是末日之时的。迦百农的毁灭是神国的审判。

      迦百农的审判其实并不是耶稣讲历史中审判唯一的一次。耶稣讲了好些话宣告,审判要临到耶路撒冷和它的居民,因为他们属灵的眼睛瞎了,不能分辨摆在眼前的弥赛亚救恩。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因为它拒绝了神国的恩赐(太廿三37一39;路十三34、35)。「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这个比喻来自旧约圣经(申卅二11;诗十七8;卅六7)。犹太人带领外邦人皈依犹太教,被称为带领外邦人在Shekinah(神的临在)荣耀的翅膀荫下。「其意义很简单,就是带领人进入神的国度。」拒绝这项邀请将会是「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究竟「你们的家」是指圣殿,还是指犹太国民,并不清楚。但意义是一样的,因为圣殿和犹太国民是一同兴衰的。因着耶路撒冷拒绝接受神国的赐与,所以犹太人所期盼要成为救赎的世界首都耶路撒冷城,和人类唯一圣所的圣殿,都要被神撇弃,成为荒场。

      路加福音十九章4144节复述这个观念。耶稣为耶路撒冷城哀哭,因为耶路撒冷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眷顾」(episkope)这个词,回应了旧约先知的观念,就是神要来寻访眷顾他的百姓。这段话的意思是:神已经借着耶稣的传道事工,施恩寻访眷顾耶路撒冷,要带给这城平安:神的国已经临近以色列,带下恩典和怜悯;但以色列拒绝怜悯的恩赐、却选择通往灾祸的道路;这灾祸发生在历史之内,带来死亡和毁灭。

      我们不需要逐一考查其他有关侵袭耶路撒冷(路廿一 20 24;廿三27一31)和圣殿(可十三2;参考可十四58;十五29)这些历史范畴内审判的经文。学者魏尔德说得对,耶稣可以从两方面来看未来;有时他用即临的历史性灾难来描述神将来的鉴察,有时也用启示文学的、超越的事件来描述。无论是历史性的,或是末世性的,都是神的鉴察,临到以色列的审判,因为以色列拒绝神的国度。神已经再一次在历史中行事。他曾经借着耶稣的传道事工寻访眷顾他的百姓,带给他们神国的恩典。但当这恩赐遭摈弃,随后来的便是审判的鉴察:是历史中的审判,也是末世性审判。两者都是神王权的审判。


This file is decompiled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ChmDecompiler.
Regsitered version does not show this message.
You can download ChmDecompiler at : http://www.etextwizard.com/